机床杂志社召开2022年编委会暨“智造先机 领航未来”高峰论坛
发表时间:2022.12.14
2022年12月9日,机床杂志社以线上形式召开了《制造技术与机床》第六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暨“智造先机 领航未来”高峰论坛。
来自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原执行副会长杨学桐、原副秘书长李冬茹,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副秘书长陈超志以及通用技术集团机床工程研究院党委书记、编委会主任、编辑部主编黄正华,副院长、机床杂志社社长黄祖广等近50名编委参加了本次会议。编委会由黄正华主持。
机床研究院党委书记、编委会主任、编辑部主编黄正华主持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陈超志致辞
会上,陈超志代表主办方致辞。他对编辑部近年来取得的成绩表示了肯定。特别指出编辑部要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期刊联盟上贡献更多力量,与其他同类期刊一起促进期刊建设与学科建设的紧密联动。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原执行副会长杨学桐致辞
杨学桐代表老编委致辞。他提到了自己与这本期刊的渊源——50、60年刊庆都有去过现场,70周年却留下了遗憾。他鼓励编辑部继承优良传统、探索创新道路,做好“我们行业自己的期刊”。
黄正华介绍了第六届编委会概况及本次调整情况。第六届编委会于2019年9月成功换届,换届后新聘了17名编委,有含5位院士在内的68名编委,使得编委会年龄层次更为合理、覆盖学科更为全面。三年来,编委会也有了一些变化。本次新聘了11名编委:西安交通大学梅雪松教授、刘红忠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王永青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陶飞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高亮教授,南京理工大学王禹林教授,重庆大学何彦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王金江教授,山东大学胡天亮教授,机床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机床杂志社社长黄祖广,机床研究院战略研究部部长孔飞。全部调整完毕后,编委会有来自36个机构的71名成员,中青年编委占比得到进一步提升,覆盖了机械工程大类各个细分领域。
机床研究院副院长、机床杂志社社长黄祖广
黄祖广作机床杂志社2021-2022工作报告。他介绍了编辑部(机床杂志社科)的基本情况、出版情况、主要收录情况。自2021年调整后,机床杂志社各项工作以“学术为主,市场过渡”为指导方针,围绕“提升学术影响力”,相继开展了整合现有资源,为期刊“瘦身”、调整出版方向以及规范论文,为完善出版数字化引入XML一体化融合出版系统等工作,《制造技术与机床》相继入选《机械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目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2021年版)、《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0科技版和2021科技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22版》等,各项学术指标数据显著提升。
第六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部分)
会上,围绕“如何更好建设编委会、如何提高《制造技术与机床》学术影响力”,编委们做了网上研讨。针对如何更好建设编委会,多数编委们认为现有阵容很强大,尤其是加入了一大批年富力强的编委后,整个编委会变得更为生机勃勃,编辑部需要充分挖掘现有编委资源、积极发挥编委会作用。针对如何提高《制造技术与机床》学术影响力,编委们提出了保持“机床”特色、平衡高校与企业、大力组织专栏专刊、跟进当前行业热点项目等优质建议。
虽然由于受疫情影响未能召开线下会议,但也因为疫情让大家能方便地在“云端”相聚——本次编委会参会人数为历届编委会巅峰,在多方筹划、众人支持下,本届编委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智造先进 领航未来”高峰论坛
2022年12月9日,由通用技术集团机床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机床研究院”)机床杂志社主办,数控机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协办的“智造先机 领航未来”高峰论坛以线上形式成功举办。
该论坛是机床杂志社2022年编委会配套活动之一。论坛邀请了相关领域4位著名专家学者围绕“智能制造、先进制造技术”等做了主题发言。
论坛由机床研究院副院长、机床杂志社社长黄祖广主持,在集团机床板块企业、机床杂志社优质客户企业、《制造技术与机床》广大作者和读者以及广大业内人士的支持下,本届论坛当天观看人数达1.1万次。
吉林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刘志峰教授作报告
吉林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刘志峰教授作《面向离散制造的数字孪生系统研究与应用》报告。他介绍了数字孪生的概念、数字孪生在生产环境下的作用以及面向离散制造的数字孪生建模与平台。工业数字孪生是以数据与模型的集成融合为核心的新模式,通过在数控空间实时构建物理对象的精准数字化映射,基于分析预测形成最佳综合决策,实现工业全业务流程全闭环优化。数字孪生在生产环境下可以起到虚拟样机、人机交互、工艺规划、车间调度、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监控以及制造过程全闭环信息交互等作用。他还介绍了团队开法的离散制造全要素数字孪生平台的功能、工作流程,具体介绍了案例:某厂航天舱体加工智能产线、某厂轨道交通混凝土制品数字孪生智能产线以及基于数字孪生的自适应精准修型成套技术。
北京工业大学材料与制造学部石照耀教授作报告
北京工业大学材料与制造学部石照耀教授作《坐标测量技术—演变、现状与前景》报告。以百年为轴,石教授从测量原理、技术手段以及结果表述等方面介绍了精密测量的演变,最终演变为模型化测量、光机电信集成、计算机自动处理。石教授总结了精密测量的“十大标志性”事件,指出了坐标测量技术的现状:直角(正交)坐标测量机和非直角(非正交)坐标测量机并存,直角坐标测量技术更趋成熟;中小型坐标测量测量技术已趋成熟,生产型、精密型(1~3μm)和计量型等多种精度等级的坐标测量机满足现代先进制造与科学研究需要。重点介绍了大尺寸坐标测量机、iGPS、微型/纳米级坐标测量机、测头技术、测控制技术、测量软件、精度评定与溯源技术以及北京工业大学精密工程研究所的研究工作。他认为测量技术当前存在的问题有:大量程和高精度的矛盾,开放性差、创新性慢以及同质化突出,微小进给能力较差,专用配置和软件降低了测量机的经济性,以及智能化发展不足。他指出了测量技术的基本趋势是发展精度和经济性兼具的坐标测量技术、成为智能制造的基本组成单元、更快发展基于云平台的网络化坐标测量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王永青教授作报告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王永青教授作《清洁切削之超低温冷却加工技术》报告。该技术是在“我国机床年均产量超过60万台、市场保有量1140万台以上,且主要采用切削液冷却加工方式,导致切削液消耗量巨大,环保压力大”的背景下开展的。他指出,高速干切削、微量润滑切削、超低温冷却切削、环保型切削液制备是清洁切削技术的核心构成。他对比了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的清洁切削技术及其成功应用,综述了国内山东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背景航空航天大学、重庆大学、汇专科技、广州机械院、大连理工大学等单位的清洁切削技术研究成果,提炼出我国清洁切削共性关键技术面临的主要瓶颈有:高速干切使能技术不完善;微量润滑液与低温气体复合性差;罐储液氮外喷漫灌冷却致使超低温介质利用率低、长时间供给不连续;环保型可降解切削液制备技术不完备;难加工材料加工适应性不足。他重点介绍了超低温冷却切削技术,该技术解决了“冷什么”——面向超低温加工的材料选择依据,“冷后怎样”——超低温对切削过程及零件的影响,“怎么冷”——实现高效超低温冷却加工。该技术当前的主要进展:建立了超低温加工切削区温度场模型、超低温冷却下热/力作用模型,研究了中空刀具传输结构对冷却效果影响、中空传输式刀柄超低温隔热技术、液氮内喷式主轴超低温隔热技术、液氮内喷式主轴超低温动密封技术,研制了液氮调控装置、液氮在线制备系统、中空传输式(车、铣、钻)刀具、液氮外转内喷式刀柄、液氮内喷式中空刀柄、中空隔热主轴、液氮内喷式超低温加工机床,推出了钛合金超低温冷却铣削、超高强钢超低温冷却车削、高温合金超低温冷却铣削、碳-碳复材超低温冷却钻孔、芳纶复材超低温冷却铣削、聚四氟乙烯超低温冷却铣削、金属蜂窝冰固持超低温铣削加工工艺。
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胡天亮教授作报告
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胡天亮教授作《数控机床数字孪生系统》报告。胡教授介绍了数字孪生技术的起源与发展、数字孪生应用领域、认识误区等,认为数字孪生可以贯穿数控机床的全生命周期,可提升其从设计到报废的智能化水平。他从物理系统、虚实交互、机理模型、数据模型、算法模型、智能应用等实施要素重点介绍了其团队研发的机床数字孪生系统。指出在实施前需要明确4个问题:为什么要实施数字孪生技术、期望用数字孪生技术解决哪些问题、实施基础是否具备、实施的投入/产出比是否已经估算,以机床主机厂、机床用户为例,阐述了如何确定实施层级、做好评估、建设研发团队等。他从技术、标准、机制、安全等4个层面指出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挑战。他还介绍了山东大学数字孪生科研组的情况,如自研数字孪生应用软件——基于数字孪生数控机床虚拟联调系统、基于数字孪生的机床故障预测和诊断系统、基于数字孪生的机床加工工艺智能决策系统,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基于数字孪生的仿真系统研究、基于数字孪生故障注入的故障特征数据生成方法、实施成熟度评估、数字孪生软件平台的开发-框架、数字孪生软件平台的开发-机理模型建模平台、数字孪生软件平台的开发-机理模型建模平台、数字孪生软件平台的开发-孪生数据平台、数字孪生软件平台的开发-算法库。
在之后的互动提问环节,众多专业人士针对自身关注的技术、工艺等咨询了嘉宾并得到了满意的解答。
交流产生火花,分享带来成长。在主办者的尽心尽力筹划、嘉宾们的精彩报告、参会者们的积极响应之下,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未来,机床杂志社以及数控机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会举办更多的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嘉宾从高校到企业,报告内容从理论到应用,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资料来源:机床杂志社)
免责声明:本网站/微信公众号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字体或文章内容的版权,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权利人的知识产权,请来信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微信公众号将立即予以删除,谢谢。